-
左派回归的乌拉圭仍是“拉美典范”?
与外界对拉美国家的刻板印象不同,竞选期间乌各党派没有对彼此恶意攻讦,也没有传出针对对手的“政治抹黑”、迫害或谋杀丑闻,更没有所谓“政治清算”。[全文]
-
“三国邦联”成立,分裂的非洲给了域外国家下场新机会?
近年来,由于美西方在西非地区军事上作战不利,西非部分国家开始在政治和安全上选择加入俄罗斯阵营,在当地出现“俄进法退”、“俄进美退”格局。[全文]
-
双双“左转”?英法左翼胜选背后的细节
英法两国政坛三日内的先后变天,不过是执政党治国不力、选民审美疲劳且失去耐心的产物。(中)左翼的胜利,是两国选举周期正常波动的一个节点。如果英国工党和法国左翼联盟拿不出令选民信服的表现,也难免今日对手的失败结局。[全文]
-
“黑人至上”还是“白人至上”?大选之后南非又陷入对立
选择民主联盟,意味着得罪相当数量的黑人群体;选择“民族之矛”或经济自由斗士党,意味着宪法难保,甚至危及拉马福萨的个人权位。非国大的处境和选择是名副其实的“两难”。[全文]
-
历史性选举“变天”后,非洲最发达的“金砖国家”何去何从?
南非大选落下帷幕,长期稳定执政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得票率首次跌破50%以下,不得不与反对党组建联合政府。但不管选择谁,对于非国大来说都是两难。这个非洲最发达的“金砖国家”,在这场政治变革下将何去何从?[全文]
-
看不惯,现任总统亲自下场选总理
持疑欧主义立场的米拉诺维奇多次反对普连科维奇政府声援、支持乌克兰的政策,表示当前“乌克兰局势紧张离不开美国的煽动”、“乌克兰不适合加入北约”、“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与俄罗斯的和解”,被后者批评为“像极了俄罗斯的宣传”。[全文]
-
强闯使馆“抢人”后,厄瓜多尔外交风波走向何处?
由于政治极化、左右对立的逻辑,墨西哥和厄瓜多尔开始了系列外交攻防战,酿成这起“抢人”事件;反过来,这起事件对于拉美各国、政党之间左右意识形态、政治斗争升级,也起到了“添柴加火”的作用。[全文]
-
大国竞争加剧的世界,“全球摇摆国家”正在形成另一种力量…
“摇摆”、“不选边”是“全球摇摆国家”的关键词,但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能否转化为这些国家影响、改变国际格局的力量,是外界更加感兴趣的话题。[全文]
-
1999年强震令土耳其GDP缩水3.3%,这次呢?
地震可能造成该国高达8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708亿要用于重建家庭住房,104亿为国家财政收入损失,还有29亿为工作日损失。换言之,这次强震造成的损失,极有可能相当于该国约10%的GDP。[全文]
-
瑞典连续“挑衅”,土耳其回应了,芬兰急了
作为地缘政治和多边关系的资深参与者,土耳其不急于做出决定。令瑞芬两国入约问题悬而未决,反倒可以服务于其它外交事务中的国家利益诉求。[全文]
-
内塔尼亚胡“王者归来”:四年五次大选后,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据拉皮德在选前多次言之凿凿,内塔尼亚胡已经安排了胜选后的权力分配,由斯莫特里奇任国防部长、本-吉维尔任公共安全部长,形成一个“终结民主”的三人组。如果属实,那意味着将无视阿联酋外交大臣和部分美国议员的警告,同意组建极右翼色彩浓厚的新政府。[全文]
-
中国女足为何比男足拼?
这些姑娘们真的“输不起”,不止是绿茵场上输不起,更是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状态上的输不起。[全文]
-
中国外交下了盘大棋?
同为历史悠久、曾经辉煌的地区大国,土耳其和伊朗都有自己的宏图,也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局限。在同样的时间集中访华,各自想谈的具体事宜或许不同,但两国的关切其实高度相似。[全文]
-
智利左翼胜选,真能“埋葬”新自由主义?
曾经在激进左翼政治人物领导下的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常用的办法是“有钱时大手大脚、没钱时债台高筑”,结果便是经济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甚至主权债务违约。假如财政收入不如预期,博里奇为了兑现承诺是否也会“病急乱投医”,将智利变成下一个委内瑞拉?[全文]
-
土耳其“硬刚”美欧十国,闹剧的缘起可不止那个商人
无论是地缘位置、国家发展现状,还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机制,土耳其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之所以成为北约成员国并至今被视为“重要盟国”,很大程度上是地缘战略需要。正因骨子里的巨大差异,拜登上台后致力于恢复关系的盟友,并不包括土耳其。[全文]
-
“做好自己便足够”是不够的,中国需要体育外交家,还需要……
中国现行体育行政体制着实限制了那些在国际体育界有着广泛人脉的体育外交人员。国际体育组织未必能让后来的中国人接替老一辈体育外交家留下的职位空缺,即使能填补,后来者在人脉、经验等方面的欠缺,也绝非短期内便可弥补。中国声音减弱便成为必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