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新出土的带马镫骑马俑,“改写了世界军事史”?
有观点认为只有配了马镫之后的骑兵才是重骑兵。这并不准确。不要把马镫的作用过度神化,重骑兵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全文]
-
春节申遗成功后,翻译之争是否落幕?
之前那些坚决维护“Lunar New Year”这个说法的部分韩国人、越南人怕是要集体破大防了![全文]
-
作为东北菜里无可撼动的“扛把子”,锅包肉的历史可不简单
锅包肉这道菜肴已不仅仅代表了一种味道,它俨然成为了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代名词。一提哈尔滨,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口儿,这道菜成了哈尔滨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纽带。[全文]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在越来越多的古装剧里,不管是男的女的,都会梳“刘海儿”,而且各种千奇百怪的样式都能看到。然而,额前留发这种造型在中国古代,仅仅出现在少女与小孩的头上。在西方社会里,刘海儿几乎伴随着整个历史而存在着,那么“刘海儿”什么时候席卷了整个发型圈?[全文]
-
中国防疫制度的兴起,源于这场清末东北大鼠疫
1910年夏,俄国境内西伯利亚由于旱獭传染发生鼠疫,掀开了清末东北一场大规模鼠疫的攻防战。这次鼠疫防治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最具科学性的卫生举措,初步确立了中国的防疫制度,防疫事业也逐步兴起,防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项重要职能。[全文]
-
即便《长安》红人许鹤子,也仍是“贱民”
打开正史,被记载的乐伎多是作为“政教模板”的男伎,许和子这样臻顶的歌伎也只是在野史杂记中有所记载,不能被编入正史。乐伎甚至没有权力以“户籍姓名”生活,以免玷污宗族。她们“一览众山小”的地位仅限于本职业圈,一个歌伎是绝不可能用独立的人格“面世”。[全文]
-
中国和韩国的端午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韩国人不仅此日要祭太阳神,还要吃车轮形的“山牛蒡饼”之类。其用意是要接受阳气。而山牛蒡饼是用艾草作为原料的,艾草在中国古代既是草药又是祭祀用品,因此韩国的端午节从源头上看仍能找到很多中国的祭祀元素。[全文]
-
华南宗族史:贩毒村的人为何如此“团结”
乾隆皇帝也开始注意到了宗族斗争:“粤东随嗣堂租每滋械斗顶凶之弊……此等刁风,闽广两省为尤甚。”国民政府推行的乡村自治,借重地方士绅来加强其统治。天翻地覆的变化发生在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全文]
-
古代皇家灯会什么样?基本都不在故宫里
故宫开夜场了?而且是要办灯会!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只可惜,别说抢票了,网页都直接挂了。去不成现场,那我们就从画里看看皇家灯会的实况如何吧。[全文]
-
都说龙由猪而来?对,也不对
虽然我们对龙的来源有很多猜测,比如老辈人都认为“蛇”就是“小龙”,但唯一在考古证据链上比较完整的,偏偏就是猪。可在一些记载中,也提到部分少数民族存在鱼、鳄鱼、老虎等动物作为原型的龙。龙最终形象的定成,与千百年来各民族的不断迁徙和融合分不开。[全文]
-
妻妾争斗,古代男人会站哪边?
在很多影视剧里,受宠的低位嫔妃可以直接无视皇后、而小妾则可以仗着老爷的喜爱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欺负正室妻子。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妾”与“妻”的地位不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甚至是难以逾越的。[全文]
-
是谁将狄仁杰变成“神探”的?他的断案能力究竟如何?
清初,有一本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小说行世,这就是狄仁杰走向中国第一“神探”的开始。但令狄仁杰最终成为名满全球,在西方世界与福尔摩斯比肩的人物是拜荷兰人高罗佩之赐。[全文]
-
京式、苏式、广式,谁才是历史上月饼界扛把子
月饼不仅仅可按甜咸分,还可分为很多流派:“京式”“苏式”“广式”。广式月饼能一统天下,最重要的是莲蓉。从清末民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蓉馅还是采用人工铲制,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全文]
-
古代生育史,就是一部中国妇女的受难史
产房的布置必须是把众人和产妇隔离开来,让产妇处于一个安静、密闭、保暖的环境,而且不能让产妇在正堂或住宅建筑中的主要居室里分娩,因为古人觉得妇女生育是一种极其污秽的行为,在卧室或正堂生育有可能玷污祖先神灵,引来灾祸。[全文]
-
古人在春节前都怎样“买买买”?
就快到春节了,不管是商场还是购物网站,又双叒叕掀起了一轮新的“买买买”。虽说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不必非得等到过年才能买点好的,但是采办“年货”作为春节前的必备过程,仍然影响着现在的我们。[全文]
-
把冯太后变成“傻白甜”,《锦绣未央》你赢了
《锦绣未央》虽说是改编自一部网络小说,但是背景被硬生生地安在了南北朝时期,而女主的原型竟成了大名鼎鼎的冯太后!原本一直觉得现在的编剧死盯着清宫不放,像冯太后这么传奇的女子却没有几部相关的电视剧,甚为可惜。但如今看来,真是拍谁毁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