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医八年不会看病”?医学生们有话说
由于“学员”身份的制约,长期以来一些基地医院仅按照国家规定的“每年五万元”标准,为其发放“生活津贴”,是否为“学员”购买五险一金等问题也久拖不决。学员的劳动事实上被基地医院低廉的占有了。[全文]
-
最吃劲的时候,以往推不动的分级诊疗这次行了吗?
我国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结束的太早,复兴的又太晚。在这个医疗资源弥足珍贵的季节,希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组成都能在考验中成长。[全文]
-
医疗资源不足,是“压平感染”还是“快速过峰”?
虽然有说法认为感染一次新冠奥密克戎毒株获得的抗体可以让人对该毒株免疫三个月到半年,但是这种“免费疫苗”毕竟是要医疗单位准备ICU床位的,能不沾就不沾,能晚沾就晚沾。[全文]
-
抗疫三年,医疗界希望结束“既不要又不要”
“防疫二十条”措施的目标,是保证防控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各地疫情处置中出现的一些瓶颈和困难,比如隔离资源紧张,采样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投入到疫情传播风险高的人员和区域上来。[全文]
-
轻症不住院,新版防疫方案变“松”了吗?
“不住院”不是“不治疗”。轻型病例集中隔离管理,根据病情确定隔离管理与治疗场所,不再要求轻症病人前往定点医院治疗,进一步优化了病例分类收治。它不是一些国家“躺平抗疫”的行为艺术,而是根据国际经验和北京冬奥闭环管理实验总结出的经验。[全文]
-
“独立医学实验室”是怎么一回事
2017年以来,我国ICL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就导致了ICL市场新的隐患,机构开始大量雇佣市场推广人员获得业务。眼尖的朋友可能会在一些医院的医生办公室发现印刷精美的ICL宣传品及业务代表名片,就像某些医药代表的常用路数。[全文]
-
西安“就医难”:新冠两年,我们的经验是否经得住考验?
作为一家定点医院,必须有完善的预案和训练,应当有能力安全地收治无核酸阴性结果的“黄码病人”,医务人员应当熟知“黄码病人”的种种预案。否则医院在接收这类病人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推诿扯皮,贻误病情。[全文]
-
如果美国制裁中国药企,影响有多大
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屡屡使用制裁大棒,而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在疫苗、抗疫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也让美国有所忌惮,难怪中国医药行业听到风吹草动便四处探望。[全文]
-
一边是看病贵,一边是公立医院亏损,问题出在哪儿?
事实上,门诊复诊病人对于三甲医院来说都是“接一单赔一单”。复诊病人主要是定期开药,现在医院药品“零加成”,倒贴药房成本0差价售药,经济效益远不如检查化验项目多的初诊病人。[全文]
-
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要花6000亿?账不是这么算的
就算每个人注射疫苗要花400多块钱,我们中国人连每个人400多块钱的财富难道还创造不出来?中国2020年的人均GDP接近11000美元了,400块钱也不过相当于全年0.6%——也就是两天的GDP而已。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全文]
-
刚打完新冠疫苗,感觉良好!
疫苗采取超细针头注射,注射过程中只感到医生手指的按压感,甚至没觉察到刺痛。完成注射后,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棉签上也没有血迹。感觉这对晕针的朋友很友好。[全文]
-
心脏支架降价,为什么还有人担心?
“支架降价这么多,以后还能买到么?”“商家无利不起早,为什么会突然大幅降价?”“支架降价会不会影响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以后需要心脏支架手术的病人就要排长队等候了?”[全文]
-
为何是中国而不是日本,在这领域打破世界纪录
日本中央政府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形成了“产学合作体制”,2018年在实验室里把汽车柴油发动机的理论最高净热效率提高到了5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年报PPT也做得美轮美奂,但最终技术“落地难”,这也反衬出我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的优势。[全文]
-
抢救儿科:不是“能不能”,而是“做不做”
该院儿科的35位医务人员运营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儿科。这是一群走钢丝的人,这是保障一县人民健康的人民医院。一家公立医院,历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一样不落,前后两则“说明”的行文满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何领导班子会麻木、不作为到如此程度?[全文]
-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怎么看反对声?
有的高收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有几万元、十几万元。本来这笔钱都是用于支付自己的医药费,百年后可以让亲人继承。现在这笔钱的来源减少了,换谁都觉得不太舒服。但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本质是“基本”,讲究社会成员之间的同舟共济。[全文]
-
“利”害了,我们的医疗
大医院运营成本高,存在“小病大治”倾向。而跟风扩张的中小医院,往往容易陷入“盲目扩建——经营成本提高——人员待遇下降——技术骨干流失——医院口碑受损——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加剧基层医疗的衰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