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年轻演员变丑了?
如今的小小花,流行起了略显老气的寡淡脸。据说主打的是有演技,嗯,“有演技的脸”是真的。男演员这边就更惨不忍睹,古装扮相争先比丑。而他们,甚至没有“演技”这个遮羞布。当然,据说是有人气、有粉丝的。[全文]
-
“最强国庆档”票房大缩水,谁的错?
号称史上最强国庆档谢幕,春节档加国庆档的双份料,行业信心满满地要冲击去年票房纪录,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虽然没什么惊喜,倒也没什么惊天烂片,问题究竟出在哪一步?[全文]
-
肖战粉丝B站翻车,二次元没有桃花源
饭圈的泛化,已经成为社交网络里最大的精神污染;主动搜捕“异教徒”,则是其最大的毒瘤。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当发言的内容是让别人“闭嘴”,权利本身就产生了悖论。[全文]
-
出不去门的人,改在网上算命了
比起科学,玄学才是焦虑的特效药。如今的年轻人,本来就够“迷信”了。考试不顺怪水逆,转发锦鲤保平安;情路坎坷怪能量,囤购水晶换桃花;股市暴跌怪时运,求助大师搞预测。再赶上这“庚子变局”,最近身边求看手相、隔空开光、线上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全文]
-
“王爷王妃”的商业模式已赶超网文微商啦,呵呵
从去年开始,群众普遍注意到由微博涌起的“弱智文学”(王妃文学)这股神秘力量。城门暴晒、非洲挖井、潲水养胎等奇葩文案,不仅重新定义了王妃这一高危职业,也刺激着网友打卡玩梗的欲望。[全文]
-
除了春晚,哪哪都是赵本山
《乡爱》《刘老根》既宣告着本山传媒的成功,也折射了旗下艺人的困境。这些演员都在试着往外走,可他们一旦离开了象牙山、龙泉沟,离开了赵家班,也就离开了观众。[全文]
-
导师跑路、节目延播,疫后综艺还玩得起来吗?
风起云涌的2020年选秀市场,是会拖散了人心、拖黄了招商(毕竟不少品牌主也受到疫情冲击),还是在夏天迎来娱乐市场的报复式增长,眼下还真不好说。[全文]
-
风雨飘摇春节档,伏笔早已埋下
谁能想到,春节档影片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彼此,而是病毒呢?一切仿佛一场电影,在大年初一悬念最终揭晓之前,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加码。而当你回顾之前的剧情,风雨飘摇之前,处处皆是伏笔。[全文]
-
抄袭还是“融梗”,为何这次的舆论如此暧昧?
“融梗”究竟算不算抄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或都将成为困扰内容产业的道德和法律议题。而谁,又能拿出一份让各方满意的公论和标准呢。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无理性网络口水战、无差别攻击的情感宣泄,难免会让人产生疲倦心理,不会再轻易站队发声。 [全文]
-
漫威首位华裔英雄,该不该有个“黄祸”爸爸?
漫威选中“上气”无疑是一块烫手山芋:不杀傅满洲,自己就有一个涉嫌辱华的父亲;杀了傅满洲,这就是一个被美国精神感化的“弑父”华裔英雄?用父亲的形象辱华,再用儿子的英勇挣华人的钱,如意算盘打得响乎?[全文]
-
“中华影视改名学”初探:满屏的佳人与村里的狗蛋何异
千古改名,何独王莽?时至今日,改名如改运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普通人都时不时想算命改名,最近影视圈更是改名成风。仿佛改了名,自己的片就能播了,能热播了……[全文]
-
老片重映,为何进口片总比国产片能打?
老片满足的终究是小众市场,重映的拥趸往往是忠实影迷。对待这样的观众,绝不能想着“杀鸡取卵”,捞一票就走。发行方最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电影能否真的唤起当下掌握主流话语权的观众的集体回忆。[全文]
-
看《复联》只是“装”?还是真有参与感?
看《复联4》,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就像中国节开饭,外国节开房,所有节都必须吃饺子。闲着也是闲着,凑个热闹呗。但如此呼朋引伴的观影仪式感,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的《小时代》系列——巧了,人家也是到第四部时,来了个近乎团灭的大结局。[全文]
-
地方棋牌:可以跟小罐茶、微商面膜较量的实力派业务
从诞生之日起,房卡模式就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异类。接触过的几个经营地方棋牌业务的开发商老板们,既不敢拿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法人,也不敢轻易暴露财务情况。毕竟,这门净利率超过75%的生意,有太多人眼红了。[全文]
-
为薅互联网羊毛,你知道爸妈付出了多少?
一夜暴富、花呗免单、清空购物车的梦想都没能照进现实,各大互联网平台轰轰烈烈的薅羊毛(买流量)活动,在多数用户那里不过是“买包辣条”的结局。但这丝毫不会消减网友,尤其是咱爸咱妈这种中老年群体的参与激情。五毛一块,都是白来;十元八元,天降奇财![全文]
-
奥斯卡,消失的中国人
即便台前自家土生土长的片子不受奥斯卡的待见,以往财大气粗的中国金主爸爸们也往往能在幕后的投资人名单中刷出一波存在感。而今年提名名单中,除了阿里影业一家,已难觅中国资本的身影。中国影视行业与奥斯卡所代表的美国主流电影,正渐行渐远。[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