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爽代孕,打了哪些法律擦边球?
在我国,至少目前代孕是非法的。但是,这种非法依据中的“法”却又显得不那么强硬!一个部委颁布的“管理办法”究竟能不能叫“法”,以及就算叫“法”,这个“法”到底能有多大的“能耐”,确实是会让人心中犯嘀咕的疑问。[全文]
-
为何能拖这么久才道歉?没有编剧联名抵制,就治不了他们?
对于拒不赔礼道歉的,法院不应直接代其在报纸媒体上公开判决内容进行道歉,而是应当考虑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来强化对判决的执行。试想,于正坐着长途大巴去参加《我就是演员》,让其他学员导师等他录制的场景,本身就足以支撑起他的下一部电视剧了。[全文]
-
未成年罪犯需要换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叫“刑罚”
“你女儿失去的只是一条命,我儿子失去的可是二十年青春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关注刑事案件发生之后的矫正与教育,而不重视确定的实定法所应当带来的事前教育呢?家庭法治教育不足所带成的后果,为什么需要被害者以及社会来帮着一起承受呢?[全文]
-
美国人鲍毓明被驱逐出境,但这事还没完
诚然,仅就本事件而言,鲍某某本身不值得同情,但这能够成为免除或者减轻诬告者韩某某惩罚的理由吗?这就好比我们经常反向举的例子:难道卖淫女在终止性交易后被强奸就不是强奸吗?[全文]
-
为何国家赔偿能到位,却鲜见对办案人员的刑事追责?
倘若最终所有的追责都走向内部处理、党内或者行政处罚,流于“记个大过、罚俸三月、要不再来个取消年底三八红旗手评选”这种无足轻重的处罚的话,可能真的很难以从根本上震慑住办案人员的将犯罪嫌疑人入罪的冲动。[全文]
-
武大老牌坊被撞,以刑事来立案是不是太重了?
武大老牌坊被撞一案,从现有状况的分析来看,没有提前设置明显的限高提示杆(牌),且也没有明显的信息,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这是省级以上文物。在此前提下,苛责泥罐车司机“过失”以及有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违法性”似乎都存在着一定的瑕疵。 [全文]
-
如果自首就可以免死,那刑法学的初心何在?
刑事处罚的做出是一个多变量方程,学者确实可以使用控制变量法来单独寻找自首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但一旦进入到具体实践时,单一自首的效果到底应该如何体现就必须要结合“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等要素来进行综合考量。[全文]
-
杀人犯连续减刑9次,合法就合理吗?
郭某因故意杀人罪从无期徒刑连续减刑9次,仅从法律法规的准用上来说,这9次减刑都没有问题。但中间那7次减刑,基本相当的间隔时长、基本相当的减刑幅度,这种擦着法律要求下限的规律性减刑行为仍然给民众一种很强烈的不合理的心理暗示。 [全文]
-
地方政府有权利创设休息日吗?一切为了大局
对于休假的规定基本上仅能够来自于国务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APEC以及进博会召开的时候,地方政府进行的都是调休而不是放假的原因。当然,并不是说地方政府不可以临时性的要求企业停工停业,尤其是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全文]
-
劳荣枝拒绝家人请律师,后果会如何?她会被判死刑吗?
劳荣枝拒绝家属为其聘请律师该如何对待?进而缘何其拒绝家属委托律师,辩护律师在此案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乃至于劳某究竟会走向何种刑事处罚的可能性都引起了民众广泛的关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对于最终当事人定罪量刑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全文]
-
家暴行拘20日,算不算惩罚过轻?
我国在2015年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并将同居中的成员也纳入了该法的保护范围。然而从该法适用三年多的成绩来看,除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具有不错的效果之外,该法并没能对已经产生的家暴,尤其是对具体的家暴实施者产生恰当的惩罚。[全文]
-
猥亵还是强奸?现行刑法对保护儿童做得确实不够
即便不熟悉具体的刑法条文,仅以一般的朴素法律观来看,我们也能知道,强奸在刑法处罚上的强度肯定大于猥亵。具体而言,根据刑法236条的规定,强奸最高刑可至死刑;而猥亵最高刑仅为有期,不存在数罪并罚的情形下,最高不过15年。[全文]
-
法律角度看,高铁霸座男受到的惩罚实在是太轻了
男子高铁“霸座”的视频引起了网民热烈的讨论。虽然说济南铁路警方表示已经开始进行调查,处理结果也将在不久后及时公布,但从目前铁路警方和济南铁路局的应对方式来看,本应当出场的法律对应措施的缺席,才恰恰是这起事件最大的症结所在。[全文]
-
院士超长羁押审而不判,到底是为何?
一名工程院院士因涉嫌贪污公款被“超期羁押”近4年时间仍未获得法院判决,引得同为院士的同僚不免为其鸣不平。 我们发现,这个案子超期羁押是发生在了法院审理案件期间,而不是公安机关侦查阶段,本案缘何会出现超期羁押的情况?[全文]
-
以后中国警察会喊“你有权保持沉默”吗?
近来我国的各类刑事案件中,以“零口供”宣判结案的方式越来越多。零口供对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院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完整证据链的要求、不过,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司法实践中开始有了对嫌犯的“沉默权”?[全文]
-
父母偷看日记,法律认定侵犯未成年人隐私?
家长未经孩子允许,查看聊天记录或是日记是否侵犯了孩子们的隐私权?对此持肯定回答的网友甚至还拿出了《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不过,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抚养关系的存在,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规定,二者应该如何平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