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绍光、欧树军:逐鹿之地新加坡——帝国与东南亚秩序
关键字: 新加坡【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绍光、欧树军】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或“新加坡拉”,地处东南亚群岛的地理中心、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心脏地带,因其扼守马六甲海峡南端的战略位置,在古代就是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和中国人互通有无的必经之地。【1】自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香料之路”逐渐取代“丝绸之路”,“海洋国家”一跃而凌驾“大陆国家”,新加坡渐成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这些海洋型殖民帝国的必争之地。
1968年1月,因为无力继续保障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安全,英国政府宣布三年内撤销英国在新加坡占地面积为全岛十分之一的军事基地。1971年11月,英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五国防务协议》正式生效,极少数的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常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1973年,《巴黎和平协议》签订,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解散了英国马来西亚协会,英联邦安全防卫体系宣告终结。同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货币、证券交易所和橡胶市场彻底分立,两国正式分离。【2】1975年柬埔寨和南越摆脱了美国影响转向共产主义,1976年3月底英国驻军从新加坡全部撤出。【3】英国彻底从新加坡退场。
在英国、法国、荷兰从东南亚退场的同时,美国迅速出场填补战略空白,越南战争(1955-1975)、东南亚条约组织(1955-1977)都是美国向东南亚宣示替补英、法、荷出场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构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重要部分,但美国的出场并不一帆风顺。1972年,新加坡与美国的经贸关系空前密切,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和外来直接投资主要来自美国,美国成为仅次于马来西亚的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1975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丢掉了金兰湾军事基地。1977年,旨在阻止共产中国影响力南下东南亚的东南亚条约组织【4】宣布解散。这两大挫败,导致美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新加坡出于地缘安全考虑奉行“区域权力平衡战略”,支持美国在亚太地区驻军。1990年,新加坡允许美军进入位于新加坡东部的巴耶利峇(Paya Lebar)空军基地和三巴旺(Sembawang)码头,其中三巴旺原本是英军基地。1992年,美国被迫撤出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空军基地后,新加坡又允许美军在自己国土上建立战术分支机构。1999年,新加坡允许美国军舰停靠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2003年10月,新加坡与美国在反恐、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联合军演和训练、政策对话、技术交流等事务上进行广泛合作。【5】
作为一个在极其险恶的地缘空间上生存下来的“弹丸之国”,新加坡非常渴求安全。过去,它离开英国就很难在东南亚生存,现在,它又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锚”。在英国退场之后,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大强邻的虎视眈眈之下,新加坡把美国而非中国作为马六甲地区权力的平衡者,这是一个不受自身文化价值观念约束的现实主义地缘政治选择。
帝国与东南亚区域秩序
帝国,是理解东南亚区域秩序的关键,东南亚的历史书写也与帝国密不可分,东南亚与中国的密切关联自不待言,东南亚与西方殖民帝国的联系是其现代进程的时代背景。而帝国对东南亚地区主导权的角逐,正是“新加坡故事”的大背景。只有这样,方可理解为什么长期在马来亚地区工作的英国历史学者康斯坦斯·玛丽·滕布尔没有把现代新加坡历史的起点定为1511年葡萄牙对马六甲的殖民侵占,也没有标注为1965年8月新加坡的独立建国,而是1819年1月30日。这既是因为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从这一天开始,也是因为新加坡是英国削弱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的真正起点。
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宗教文化、人口结构、社会制度和政治架构等内部因素,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这一影响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区域内外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内生秩序时期、欧洲殖民统治的外生秩序时期、去殖民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创建时期。中国人在每个时期的作用都不容小觑,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有三千多万,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该地区的经济命脉,这样的经济结构当然不会对其政治发展毫无影响。
其次,华人的身份认同也存在冲突,所在国是自己的“政治国家”,中国则是自己的“文化祖国”,这种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会导致或大或小的认同困境,也会影响自己与驻在国统治集团和社会大众的关系。
16世纪初以前的前现代时期,是区域内外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内生秩序时期,阿拉伯人、印度人、马来人、中国人的互动是东南亚区域秩序的主要塑造者,当时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以君主制的王国。
第二个时期是16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欧洲殖民外生秩序时期,欧洲人成为区域秩序的重要推手,政治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帝国,外来殖民者至高无上,本地统治者附庸其下。殖民帝国为了丝绸、香料、橡胶等商业战略利益来到东南亚,占据有利位置,建立贸易中转站,与东南亚各地形成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将其作为自身机体的供血站。
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东南亚地区从受中华文明辐射转变为受欧洲殖民者支配,陷入西方国家内部霸权竞争外移所产生的激烈争夺,从荷兰到西班牙、葡萄牙,再到英国、法国、美国,这些霸权首先是军事型的、政治强权型的,然后才生发出某种文化型的霸权。只是在英国崛起之后,西方内部的霸权体系开始有了一些文明的要素,但殖民地仍为“化外之地”,其政治架构仍然严格控制在殖民者手中。
第三个时期是二战后的“去殖民化时代”,东南亚各国成为自身政治秩序的创建者,竭力排斥外来殖民者的影响。殖民帝国既希望全身而退,又希望以某种方式继续支配东南亚,这才开始在形式上让殖民地复制自己的政治体系,实质上寄望于通过行政主导制,通过保留外交、安全和内安大权,操控东南亚的“去殖进程”。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