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浪”和“孔乙己”都不足以恰当形容当代中国青年主流
从“寒门子弟”到“小康子弟”的变化,恰恰是当代青年群体最重大的结构性变迁,对青年问题的把握若失去这一视角,很容易陷入极端化和碎片化的陷阱。[全文]
-
疫情下的中国治理,离不开“大流动”这个关键词
大流动社会对原有的治理体系在初期形成了较大冲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变革和技术能力提升之后,原有治理体系基本保持不变,继续延续其中央集权为导向的“郡县国家”传统,笔者将这种新的治理经验概括为“超级郡县国家”。 [全文]
-
武汉按下“暂停键”,我们要反思什么?
个体化时代,这种自保的动力较之以前更强了。地方民众的压力虽然未必对中央的地方官员选任机制产生什么影响,但守土有责,哪一个地方大员都不愿冒乡里之大不韪来“以身涉险”,两者一拍即合,中央则事后追认默许。[全文]
-
城市中国遭遇“流动社会”,该怎么治理
人口大流动,不仅仅存在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身上,也依然存在于城镇化高度发达之后的白领身上。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和思路总是想把社会再固定下来,多少有些一厢情愿。我们必须从社会大流动的原因上去分析,而不能仅仅从治理的主观愿望去入手。[全文]
-
治理当今中国,能靠限制人口流动吗
当今的流动社会,是城市中国的一个表征。中共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调适,从过去组织静态小农的经验,转变成组织流动的农民工与白领,将成为长期的新课题。我们在当下的变革中潜意识里仍保留着农业社会的治理经验中对“流民”的恐惧惯性,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排斥限制人口流动,并希望恢复到一个静态社会进行治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