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因邓亚萍受聘欲逃离:羞与其共处
关键字: 邓亚萍兼职法大教授邓亚萍获聘兼职教授邓亚萍法大教授邓亚萍法大政法大学聘邓亚萍为教授邓亚萍受聘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据中新网12月7日报道,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聘请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一事持续发酵,引发网友质疑。校方6日回应称,聘请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
不过,该校的杨玉圣教授宣称“因学校当局未经正常程序而聘任邓女士为兼职教授”,决定逃离法大。但也有法大教授和学生力挺学校聘任邓亚萍,认为网上的质疑过于激烈,聘一个著名运动员来作兼职教授,以推动师生锻炼身体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该大惊小怪。
中国政法大学聘请邓亚萍为兼职教授
法大教授杨玉圣
邓亚萍受聘法大兼职教授引发争议
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举行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仪式,该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向邓亚萍颁发兼职教授聘书。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不少人对法大聘任邓亚萍为兼职教授表达了质疑。12月6日,法大学生徐恒发表公开信,要求学校就公开聘任邓亚萍为本校兼职教授的决策程序等事项作出说明。
6日中午,中国政法大学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一份情况说明指出,聘请邓亚萍女士为兼职教授,是由体育教学部向学校提出申请,由人事处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聘任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该申请,聘请邓亚萍女士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其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
说明还表示,学校希望通过聘请邓亚萍女士为兼职教授,能为进一步提升学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成绩,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现年42岁的邓亚萍出生于河南郑州,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她于1997年退役,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师生反应:有教授欲逃离 有教授称“别大惊小怪”
对于此事,中新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国政法大学师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6日发表微博称“不与邓亚萍教授共处中国政法大学”。他表示,因学校当局未经正常程序而聘任邓女士为兼职教授,为洁身自好、拒绝污染计,本人决定逃离这所“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
法大教授微博截图
当晚,中新网记者以“逃离法大意思是您要辞职吗?”向杨玉圣教授求证核实,对方回复称“以微博为准”。
观察者网小编查询到,称要“逃离”的法大教授杨玉圣,1963年生于山东青州。1981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美国史),1988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社区自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科学论坛》等学刊编委。2001年曾创建学术批评网。
杨玉圣
在发完“不与邓亚萍共处”,称要逃离的微博仅4分钟之后,杨玉圣随即转发此条微博并求众多名人收留,“不知@崔永元 先生能收容不才否?”除了崔永元,杨玉圣还@了一大批教育界的名人,其中包括@利川清江水 @律师文摘 @张晨初艺术空间 @阳光快乐的周雷 @刘雪枫 @陈有西 @陈光武律师 @早安张同学 @景学芳 @福佑堂 @何兵 @中华文化研究 @王俊秀 @王才亮律师 @复旦王振忠 @童之伟 @贺卫方 @河南大学 @路更强1 @民法李建伟 @行政法李佳 @林咏心 @行政法李佳 @王海。
在质疑邓亚萍的声音之外,也不乏支持的意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卞修全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在很多师生体质每况愈下的背景下,聘一个著名运动员来作兼职教授,以推动师生锻炼身体和学校的体育教学,本不该大惊小怪。
卞修全认为,网上的质疑和批评过于激烈,有人质疑“搞体育的教法律”不合适,但其实是不知内情,法大本身定位是“以法律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除了法学,还有政治学、文学、史学、哲学、管理学、新闻学等其他专业,而且法大的体育教学部也有教授。
“我支持学校聘任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小唐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邓亚萍作为“乒乓女皇”,指导政法大学乒乓球队专业上绰绰有余,且能利用本人明星效应推动法大乒乓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学校有利无害。
“邓亚萍作为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从学历上讲也符合作为兼职教授的条件。总之,专业过硬,学历足够,学校聘任她作为体育教学部的兼职教授无可非议。”小唐说,只是学校之前没有说明聘任她教什么,导致法大成为网络舆论谩骂的对象,“看着心里确实很难受。”
邓亚萍(资料图)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大学聘请名人当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今年6月份,六小龄童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兼职教授;2013年,央视节目主持人李修平受聘为西北师大兼职教授;在更早前的2004年,周星驰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当时也曾一度引发巨大争议。
有声音认为,高校聘请兼职教授,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开阔在校学生的视野,两者的资源结合是双赢的。
(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 责任编辑:林西
-
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 评论 110CNN:震惊、难过、骇人听闻吧? 评论 339美日联合声明52年来首提台湾,我使馆回应 评论 761韩正视频会见克里:期待美方承担应尽责任 评论 90“造神者”耐克,还能傲慢多久 评论 112最新闻 Hot
-
长赐号被索赔60亿,船上的大批中国货怎么办
-
CNN:震惊、难过、骇人听闻吧?
-
“欧盟想发涉港声明指责中国,被匈牙利拦下”
-
巴拉圭急需中国疫苗,有人嗅到了“断交”的味道
-
俄罗斯对等反制:驱逐10名美外交官,禁止8名高官入境
-
二人大谈中国,提及台湾和新疆问题
-
美日联合声明52年来首提台湾,我使馆回应
-
美日要共同拿出45亿美元,研究5G、6G技术
-
白宫准备的汉堡,菅义伟“没碰”
-
“中国又成全球经济抵御崩溃堡垒”
-
又来威胁:“能绞死美国的绳索”不能卖给中国
-
“或许,这是中美关系一抹潜在亮色”
-
巴基斯坦爆发反法示威,法使馆呼吁民众离开
-
菅义伟启程访美,美媒:日本会走上对抗中国之路吗?
-
一季度GDP出炉!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
-
澳前防长鼓吹“印太10年内开战”,军方连忙出面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