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仍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政策信号的释放不能拖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净债权国之一,国债多意味着中国居民持有的国债资产多。在中国语境下,如果你不担心居民持有大量安全资产,你就不应该担心政府对居民欠下大量债务。[全文]
-
如何看待一揽子增量政策?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最好启动器。但为什么我们很多经济学家依然反对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全文]
-
“接力棒”已到财政部,中国亟需一揽子政策提振信心
当前,我们在财政上的一些观点、论述乃至政策,实际上是顺周期的,而不是逆周期的,而这些提法、做法,恐怕只能使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加剧财政困境。[全文]
-
超长国债热销,能缓解房市和地方债压力吗?
考虑到为实现5%GDP增长目标的融资需求,国债发行总量依然不足。外媒讲,中国为了刺激萎靡不振的经济在下猛药,显然是言过其实了。[全文]
-
“周期性还是结构性”?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二选一问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周期性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这样一种“二选一”的问题,而是应该执行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应该进行什么经济结构改革的问题。两者并无矛盾,但结构改革毕竟不是宏观调控的工具,一般而言,结构改革的具体目标也不是为了实现某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全文]
-
中国有序减持美债是必要的
美国的海外净负债已经高达18万亿,占GDP的比是60%和70%,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普通发展中国家,恐怕早就破产了,但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依然能够吸引大量资金流入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的问题是:这种情况还能维持多久?如果出现问题,对其他国家比如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全文]
-
不要被种种说辞吓到,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空间仍很大
中国目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依然是总需求不足,通货膨胀处于低位。我们并未面临保增长还是抑通胀的两难局面。我担心的是:由于某种原因,来自供给面的外部冲击导致通货膨胀率突然上升。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难度就会大大上升,就可能不得不面对滞胀的威胁。[全文]
-
“资产负债表衰退”,能解释中国经济现状吗?
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是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就必须拿到资金流数据,弄清楚谁在储蓄、谁在借贷。[全文]
-
中国徘徊在通缩边缘时,指责央行货币超发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目前的准通缩状态,为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供难得的机会,如果由于外部冲击通货膨胀形势恶化,中国就会陷入推动经济增长还是抑制通胀的两难境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处在这种两难,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避免经济衰退。现在我们没有面临这种两难,若不抓紧时间,机会窗口可能就会关闭。[全文]
-
如何改变中国经济不温不火的现状?
面对总需求不足,政府必须在消费驱动还是投资驱动之间做出选择。消费需求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只有政府主导或支持、商业回报可能不高的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和产业链重塑投资,才能一扫当前经济表现不温不火现象,通货收缩也必将因此而离我远去。[全文]
-
美联储的主要问题,是仍在固守20多年前2%的通胀目标
对于美联储来说,一个方便的“解决”办法是:口头上坚持2%的通胀目标,但不明确何时实现这一 目标,无限期拖延下去再相机行事。2020年美联储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已经为这种处理方法埋下了伏笔。[全文]
-
人民币不再为“破七”而紧张
中国人民银行和市场已经习惯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会像多年以前那样“害怕汇率浮动”。我想市场也不再会为“破七”之类的问题而神经紧张。[全文]
-
有些学者讳言投资的驱动作用,谈消费成了政治正确
不少学者比较讳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则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我以为,对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取舍需要有平衡的认识,要区分消费和投资对当期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全文]
-
双循环为什么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际市场容量有限、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存在资源的跨境跨时错配等使我们必须改变策略。只要我们能够进行调整,即便外部环境持续恶化,我们仍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全文]
-
美联储再加息,中美调控利率有何差异
在美国,最低的市场利息率是联邦基金利息率,其他利息率由于种种原因要高一些。而我们这里市场基准利息率低于政策利息率。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市场跟央行走,央行跟市场走,抑或各走各的?我以为应该是市场跟央行走,但现在似乎是各走各的。问题出在哪里?[全文]
-
未来中国是否应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PPI增速明显高于CPI,且两者的差距缩小缓慢进一步说明中国的通胀主要是供给冲击造成的。需求疲软抑制了通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但代价是经济增速下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