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发展县域经济不等于让人口待在县城,要放在全国范围考量
在大中小城市并存发展的体系内,不是不要县域经济,也不是县城不需要人口,但也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人口就在县城里待着,而无需向大城市、中心城市及县城所在的地级市市中心集中。人口流动方向主要由市场决定,同时国家考虑人口较少地区的公共服务配置,兼顾效率和平等。[全文]
-
对扶贫,我们曾陷入一个数字困惑
国际社会一直都把全球减贫的成绩归为他们的努力。但是很多人都用这些数据来质疑这个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减贫成果是中国人自己的成绩,国际社会的贡献是很少的,国际社会的援助对于减贫几乎没有贡献。当然这也是数字游戏。[全文]
-
扶贫不是致富,我不反对致富,而是希望界定一下扶贫的定义
这种贫困实际上是贫困群体的现代性的缺失或不足,不仅是物质的,也是观念和精神认识层面的。他们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懒惰,他们非常勤快,但对出去冒险的人并不鼓励。我们知道“不安分守己”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还存在贫困群体对接现代化的制度性缺陷。[全文]
-
群众路线没那么“高大上”,但也别包办代替
现在很多村庄学的不是浙江的普遍性而是特殊性,就是有钱把农村建得强富美,我们很多中西部地区也想这样搞,但是财政能力又不行,就只能选择示范的形式,比如说一个县搞一两个点。但这一两个示范点把财政资源挤压了,就意味着其他的绝大多数村庄都振兴不了。[全文]
-
“人地钱”本身不是问题,要警惕以地为中心的乡村振兴
人、地、钱这三个因素,宽泛地讲都没问题,关键在于以哪为核心?当前乡村振兴设计体系中,几乎都是以地为中心,所有的政策都建立在土地之上,而且说白了就是宅基地。但宅基地能够产生的市场容量其实很小,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设计及其想象如果都建立这个脆弱的基础上,才是最大的问题。[全文]
-
中央为何强调县域经济,产业留得住吗?
今天,仅靠农业第一产业来提升农民收入已经非常难,即使很多地方和部门的同志非常努力,但效率也很低。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留在县域,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其意在于让生产者获得“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收益。[全文]
-
农民退出宅基地要比进城晚半拍,这半拍大概需要二三十年
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农民进城都不可能是稳定的,都仍然需要农村这个退路,因此,就会出现农民进城了,农民在农村宅基地却没有退出的现象。[全文]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乡村的再价值化
河边村属于结构性贫困,这是一个没有富人的村庄,2015年,河边村人均收入4303元,同年人均支出为5098元,举村负债。村里没有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致富,现代市场经济却对他们产生了冲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贫困,必须把他们接入到现代的列车上”。[全文]
-
都知道卫生要搞好,问题是没钱谁肯来?
“上级要求‘人人参与、户户参与’,但老百姓不干,老百姓干活就要钱,一人一天100元。长效机制没有钱怎么做?卫生打扫都要钱啊。”[全文]
-
“伪中产”正在消耗社会稳定性,我们愈发需要一个稳定的农村
县城是不可能实现本地就业的。进城农民正在变成脱离土地、高消费的“伪中产”群体。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也不等于市民。短期来看,可能刺激消费,长期来看,实则是在“消耗”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我一直反对激进城镇化,反对将农民“赶到”没有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全文]
-
乡村振兴,如何啃下宅基地改革这块“硬骨头”
在推动宅改过程中,特别要警惕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大拆大建”。很多试点提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也无疑搞错了宅改的方向。[全文]
-
我从20年前就讲,最该立的法是“农民权益保护法”
村社是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的第一经济主体,今天中央提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质疑成“复旧”。其实无外乎生态资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态资源的定价主体。所以今天的乡村难道贫困吗?不,是你没把定价权给它。何为乡村社会的自主发展?当它可以自主对生态资源定价时。[全文]
-
非洲驻华大使告诉我,NATO一词在当地有了“新解”
一位非洲国家的驻华使节曾跟我说,我们和欧洲人一个项目还没有谈完,中国人就已经帮助我们完成了三个项目。非洲现在还有一个调侃西方模式效率低下的说法,英文叫做NATO,这是北约的英文缩写,但在这里的意思是NO ACTION,没有行动, TALK ONLY,只说不练。[全文]
-
14亿人口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临近,距离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更近一步。拥有全球最大人口规模14亿人的中国,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已无悬念,同时在社会政策托底层面,最具代表性的事项是“十三五”开局时农村还存在的7000万贫困人口,也将在在精准扶贫的贯彻落实下宣告脱贫。[全文]
-
苏联垮台证明哈耶克是对的,但中国证明他是错的
经济学家哈耶克警告说中央计划不会奏效,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不是主流意见,而苏联似乎是一个真正的威胁。最终苏联的垮台证明哈耶克是对的,而中国证明他是错误的。中国不但没有失败,还在过去几年中数次挽救了全球经济。[全文]
-
实现“两个一百年”,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三百年来没有哪个重要国家是按照当时的所谓“主流”理论发展起来的。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脱嵌”后的经济学理论已经远离社会真相本身,而社会本身无比复杂,经济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或者“市场的”表现,而是一套综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文]
-
没有情感投入,就谈不上精准扶贫
杨改兰案中,当地干部明知杨家存在较严重的内部矛盾,却没有积极介入,而是作壁上观,无视杨家情况,以民主评议这种简单粗糙的方式取消了杨家的低保。他们虽然做到了法治,却没有做到党对群众工作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全文]
-
下一步 中国怎么超越美国?
既然工业革命以来的国际分工不是平等的,中国能不能改变鸦片战争以来被动的赶超西方的格局,占领世界科技、金融、军事等领域的制高点呢?我认为可以,但是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照抄西方是不可能超越西方的。本文是陈平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三部分。[全文]
-
集齐这六点,就能召唤"全面小康"?
什么是“全面小康”?如何建成“全面小康”?2012年的十八大,已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蓝图。十八届五中全会将要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全面小康 减贫奇迹
-
去年中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550元,同比增16.9%
-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牢牢守住两条底线
-
房企接力,打造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模式
-
助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领地倾心“带动式帮扶”
-
刘焕鑫接替王正谱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
-
携程梁建章:旅游会是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
-
贫富差距有多大?怎样缩小?发改委回应
-
美团优选上线乡村振兴馆,助力长江经济带农民增收
-
十国使节"打卡"这个小山村:作为中国人,你们很幸运
-
遵义回应古天乐捐赠小学闲置:生源减少,对方表示理解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
打开数据之门 走进14亿人的全面小康
-
财政部:已下达20亿元彩票公益金 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
国务院审计脱贫攻坚情况: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
帕米尔高原上,中国华电用光伏扶贫
-
中办: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
148人,31省份拟推荐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名单
-
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
-
“学得多了,站得高了,大山就挡不住你们的视野了”
-
-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