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全球碳预算》:中国今年碳排放量将下降,美国印度会上升
-
周弋博冲冲冲!
最后更新: 2022-11-12 14:08:06【文/观察者网 周弋博】
11月11日,国际科学合作组织“全球碳计划”(GCP)发布的《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指出,预计2022年全球碳排放量相较去年增加1%,将达到约366亿吨,高于新冠疫情前2019的水平。
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下降0.9%,但是,印度的碳排放量将增加6%,美国将增加1.5%,世界其他地区总计将增加1.7%。研究人员称,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碳排放水平,全球碳预算有50%的可能性在9年内耗尽。
据《日经亚洲》消息,前述研究负责人皮埃尔·弗莱德林斯坦在一份声明中称,若想达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的各个国家必须“采取有意义的行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0月底发布的《2022年碳排放差距报告》则显示,中国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政策以达到其在气候问题上的国家自主贡献 (NDC) 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太阳能与风能、限制煤炭消费量的增长、缩减化肥的使用等。
《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告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GCP成立于2001年,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碳循环研究合作和交流的主要平台,为国际气候变化控制协议谈判和执行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咨询。
自2006年起,该组织与全球各国科学家合作,开始逐年发布《全球碳预算》报告,以提供关于碳排放及其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影响的信息。
根据2016年的《巴黎协定》,全世界178个缔约方的共同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而GCP报告中的“碳预算”,即指在达到前述“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内”目标的前提下,全球能够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根据GCP网站11月11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碳预算》报告,在2022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增加至约366亿吨,相较去年增加1%,而且略高于2019年的水平。其中,约90%排放量来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
报告分析称,石油预计将成为2022年全球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因(+2.2%),因为各国对防疫旅行限制的放松导致航班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预计煤炭的碳排放量(1.0%)也将超过2021年的水平。
2022年碳排放量增加因素的分析
从各国具体情况来看,由于煤炭(+5%)和石油(+10%)排放量的增加,印度在2022年的碳排放量将增加6%。随着美国国内航空业的恢复,受天然气(+4.7%)和石油(+%2)排放量增加的影响,美国的碳排放量预计也将增长1.5%。
据报告,因为天然气排放量的减少(-10%)抵消了煤炭(+6.7%)和石油(+0.9%)排放量的增加,欧盟的碳排放量预计将下降0.8%。受石油(-2.8%)、天然气(-1.1%)、水泥(-7%)排放量减少的影响,中国的排放量到将下降0.9%。
除前述国家外,世界其他地区在2022年的碳排放量总计将增加1.7%,其中石油排放量的增幅最大,为3.1%。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统计
此外,该报告还统计分析了2021年全球各国碳排放量数据。沙特阿拉伯的人均碳排放量最高,为18.7吨,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为澳大利亚(15.1吨)和美国(14.9吨),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波兰、伊朗、德国依次排列其后。
报告研究人员称,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碳排放水平,全球碳预算有50%的可能性在9年内耗尽。
据《日经亚洲》消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全球碳预算》研究负责人皮埃尔·弗莱德林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我们希望有机会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参加COP27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必须采取有意义的行动”。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科琳娜·勒奎尔则称:“如果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力度,选择植树造林而不是砍伐树木,全球碳排放量可能会迅速开始下降。”“我们绝不能让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必须减少碳排放,稳定全球气候,减少连锁风险,这是一个紧迫而持久的需要。”
2021年全球各国碳排放量排名
目前,COP27已于11月6日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召开,大会将持续至18日。
值得一提的是,11月8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COP27上表示,发达国家应尽快兑现1000亿美元承诺,并提出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
解振华表示,中方一直以持续的务实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前不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进一步坚定了中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中方坚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立场不会后退,更不会改变。
10月27日,UNEP发布的《2022年碳排放差距报告》也显示,中国正在采取强有力的政策以达到其在气候问题上的国家自主贡献 (NDC) 目标。
该报告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到2021年底,太阳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同时,中国也在“十四五”期间限制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在“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计划逐步减少煤炭消费量。
此外,中国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涵盖能源、工业、城乡发展、交通、碳汇、技术开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气候和绿色金融等各个部门。
在农业方面,中国长期致力于减少化肥的使用,合成化肥和牲畜粪便的氮排放在过去三年中有所减少。自2005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化肥使用零增长的政策,并开展了一项基于确切需求测试土壤和使用化肥的项目。该计划已在100公顷土地上实施,使化肥使用效率提高了5%,粮食产量提高了6-10%。
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10月21日上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提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所作的承诺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非化学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翟青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022年碳排放差距报告》截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周弋博 
-
美官员称美国将延长新冠疫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2022-11-12 13:09 美国一梦 -
儿女不理解:我妈做个骨折手术,怎么就在医院饿死了?
2022-11-12 13:02 -
“印度可尽情购买俄油,只要...”
2022-11-12 12:58 -
推特叫停“付费认证”:假账号猖獗致大公司百亿市值蒸发
2022-11-12 12:47 -
佩斯科夫:俄军虽撤退,赫尔松依旧属于俄联邦
2022-11-12 11:02 乌克兰之殇 -
欧盟警告:今冬欧元区将陷入技术性衰退
2022-11-12 10:52 欧洲乱局 -
乌克兰在乌白边境“修墙”
2022-11-12 10:28 乌克兰之殇 -
美网红议员控诉:觉得自己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2022-11-12 10:27 -
共和党本来能赢下参院的,结果快被特朗普作没了
2022-11-12 08:34 美国政治 -
美国新增感染22201例、死亡206例
2022-11-12 07:45 美国一梦 -
德国最后三座核电站“下线”时间推迟
2022-11-12 07:24 德意志 -
俄称完成赫尔松转移,乌称进入赫尔松市
2022-11-12 07:18 乌克兰之殇 -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美要首次直接对话”
2022-11-11 22:38 乌克兰之殇 -
一句玩笑,让日本法务大臣丢了工作
2022-11-11 21:53 日本 -
日本政府证实一日本男子战死乌克兰
2022-11-11 20:38 -
“我警告过特拉斯别太激进,但她没答应”
2022-11-11 20:05 不列颠 -
拜登声称中方试图同俄保持距离,外交部:中俄关系坚如磐石
2022-11-11 19:40 中俄关系 -
汤加群岛地区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
2022-11-11 19:40 地震 -
中韩领导人可能举办双边会见?外交部回应
2022-11-11 19:40 中国外交 -
美取消俄市场经济地位,克宫cue了欧洲
2022-11-11 19:28 俄罗斯之声
相关推荐 -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 评论 2美国“拦不住”,阿联酋高校加入中俄牵头的月球项目 评论 128停火协议最后一天,王毅:决不能让战火重燃 评论 133以色列已释放150人,“但又抓了133人” 评论 165朔尔茨誓言“尽快”解决预算危机,但没提供任何细节 评论 61最新闻 Hot
-
“这是以色列社区,我决定不开炮……而是用机枪射击!”
-
昔日“支持加强哈马斯”言论遭质疑,他这样辩解
-
波音737 MAX空难5年后,FAA终于宣布...
-
哈马斯向马斯克发出邀约:来加沙看看
-
俄高官又披露:美国发来非正式信函,说…
-
围绕供应链,中国开门办博览会,拜登却…
-
史无前例,“尹锡悦开猛药处方”
-
利用气候峰会东道主身份大卖油气?阿联酋回应
-
“商业和分歧可并存,英国正寻求中国汽车厂商投资”
-
阿联酋AI公司与中企合作,美官员炒作“安全威胁”
-
日本紧跟美国…
-
美国也否认
-
多方证实临时停火协议延长两天
-
枪击巴勒斯坦裔学生的嫌犯被捕,受害者家属:原以为美国更安全
-
见面后,马斯克这样表态
-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有毒化学品,用于袭击亲俄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