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造假论文怎么被海外网站发现的?
关键字:导读研究者蒂艾宁(Tiainen)告诉撤稿观察网站,他们之前不断接到一位审稿人的邮件,要求他们引用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论文。很明显,这位审稿人希望增加自己论文的引用量。 审稿人表现得过于急切又强硬,激发起了这位研究者的反叛心理——我倒是要看看,你要我引用的论文究竟是什么来头?据科技日报10月22日报道,10月21日,媒体报道了两年前清华大学11篇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因学术不端遭到撤稿一事,引发热议。
当天晚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回应称,早在2017年4月,其已经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该院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涉及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撤销了其博士学位。这一处理结果在校内进行了公告。2017年6月,该院停止了叶肖鑫导师唐国翌教授的研究生招收资格,撤销了其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目前唐国翌已办理退休手续。
而在媒体曝光之前,清华大学从未就此事公开发声,也没有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尚未针对学术不端出台处理细则,相关机构即使遇到造假行为,也会持观望态度。“这类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如果相关部门施加的压力不够大,当事机构就会以‘拖字诀’应对,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审稿人邮件引发的学术“打假”
10月19日,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网站以大篇幅报道了清华大学撤稿事件。文章指出,撤稿原因是重复使用、滥用图片,欺骗性署名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论文发表于2014到2016年。
一些图片在不同的论文里反复出现,描述完全不同的材料或样本。此外,论文团队还擅自给论文增加署名——被署名者对论文发表一事完全不知情。
仔细看下来,这11篇论文的作者都涉及同一个人——唐国翌。唐国翌今年已经64岁,主要从事相变储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10月21日,有媒体贴出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环境学部”教师列表截图,唐国翌的名字在“正高”一栏。不过,21日晚上科技日报记者再次查看网站同样页面时,唐国翌的名字已经消失。
在这些被撤稿论文里,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叶肖鑫的名字也频繁出现。他已经于2015年毕业。网上一份疑似叶肖鑫本人制作的PPT中列出了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16篇论文,均为和唐国翌合写。
叶肖鑫在2015年被提名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在那份PPT上,叶肖鑫说,他的学术目标是当一名教授。
记者21日以多种方式联系唐国翌和叶肖鑫,均未得到回复。
那么,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研究者蒂艾宁(Tiainen)告诉撤稿观察网站,他们之前不断接到一位审稿人的邮件,要求他们引用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论文。很明显,这位审稿人希望增加自己论文的引用量。
审稿人表现得过于急切又强硬,激发起了这位研究者的反叛心理——我倒是要看看,你要我引用的论文究竟是什么来头?
这一“好好看看”,就看出了意外收获。蒂艾宁和团队从被要求引用的论文开始“顺藤摸瓜”,发现唐国翌团队的论文中,有两篇结论几乎一样,有16篇只是对文章和图表进行重新编排和略微修改……于是,他们向相关期刊编辑部揭发了此事。
专家:莫错把成果量化指标当成研究本身
为何名校会身陷“撤稿门”?
段伟文表示,从清华的撤稿事件可以看出,低水平、低质量和虚假研究大量存在,但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诱因,是相关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错把一些成果量化指标和学科评估结果当作科学研究本身,诱使部分科研人员为追求量化评分不择手段,在偏离科学研究的本义和违背科学精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段伟文认为,现如今科研界出现了一些问题:定向研究使科研活动变得更加浮躁,每个人都急于拿新的项目,而不愿意质疑与之关系不大的数据与实验的真实性;在科研文化上,对成果数量和所谓期刊等级的强调与科学精神相去甚远,制造了大量低水平成果甚至虚假成果;科研人员的相对过剩与过度竞争,使发表论文的目标被扭曲为职业生涯目标…… “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使研究者的个人目标与科学研究的目标发生了方向性冲突,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研究行为的扭曲,又很难通过现有机制得到系统性防范。”段伟文坦言。
他的建议是,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功能,也要从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入手,倡导“开放科学”,强调数据、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共享。“这种机制至少可以先在得到研究基金支持的相关项目中试验推广,它的实施可以减少重复性研究,提高研究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科研质量更有保证。”
- 原标题:科研诚信出了问题,不该遮遮掩掩
- 责任编辑:于文凯
- 最后更新: 2018-10-22 15:38:49
-
三星宣布7nm LPP芯片量产:面积降40%,功耗降50%,性能提高20%
2018-10-22 14:04 -
-
跑分作弊,OPPO Find X及F7已被3DMark封杀
2018-10-22 12:25 手机硬件 -
无人机头部玩家角逐农业植保 极飞对垒大疆竞争激烈
2018-10-22 12:08 -
加拿大庞巴迪起诉日本三菱剽窃其机密文件协助支线客机业务
2018-10-22 11:46 -
科技早报| 戴威不再担任ofo法人代表 联通前三季度净利润34.7亿元
2018-10-22 10:26 -
特朗普助攻,中国似乎成功扭转人才流失
2018-10-22 10:17 中美关系 -
美大学用大疆无人机演示与客机冲撞 大疆抗议
2018-10-22 09:50 科技前沿 -
中国学者研发出液态金属驱动机器人
2018-10-22 08:22 -
远望5号船完成首次中修改造增强测控能力
2018-10-21 10:41 航空航天 -
铁流:中兴研发7nm 5G核心系统芯片无法解决卡脖子问题
2018-10-21 10:10 -
新iPhone问题频出,信号不及小米60%,双卡双待被千元机吊打
2018-10-21 09:53 -
港珠澳大桥设计师:很有信心收回成本
2018-10-20 22:39 -
ASML明年出货30台EUV光刻机 新一代设备效能提升24%
2018-10-20 22:22 -
“鲲龙”水上首飞成功!习近平电贺
2018-10-20 10:05 中国大飞机 -
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他被诺奖得主找去帮忙
2018-10-20 09:50 大国工匠 -
苹果CEO:中国“恶意芯片”是假新闻,该撤了!
2018-10-20 09:44 网络谣言 -
海康威视三季报:行业景气下滑拖累收入增速 高速增长尚未结束
2018-10-20 09:30 -
中美科学家发现中国雾霾“新凶手”
2018-10-19 18:44 -
浪潮首席科学家王恩东:呼吁超算回归应用
2018-10-19 17:48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美媒称中国要在古巴建间谍基地 美国古巴同时辟谣 评论 170中国代表质问三国:岂有此理! 评论 174“莫迪‘印度制造’雄心,要通过中国实现” 评论 321“先请问美大使,美政府为何忘恩负义?” 评论 315从“火车头”到“害群之马”,德国经济怎么了? 评论 392最新闻 Hot
-
中国代表质问三国:岂有此理!
-
美英签署“大西洋宣言”,声称要应对“中俄威胁”
-
拒绝被引渡到美国,阿桑奇在英发起“最后一搏”
-
到底邀不邀请中国?
-
又盯上中国无人机了
-
继众议院后,美参议院也要给中国戴“发达国家”帽子?
-
德国果然成了欧元区的“害群之马”
-
中国要在古巴建间谍基地?美国、古巴同时辟谣
-
朔尔茨:我们决心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但…
-
特朗普又要被起诉?
-
“有人说我们从中国转向了其他国家,这当然不是真的”
-
“莫迪‘印度制造’雄心,要通过中国实现”
-
洪水与反攻:扎波罗热局势如何了?
-
美日和台湾地区将共享侦察无人机实时数据?我外交部回应
-
“一些北约国家可能想单独向乌克兰派兵,比如波兰”
-
“先请问美大使,美政府为何忘恩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