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中国最后一代传统农民”
这次重走红军路,看到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更使我相信,我国农业的未来,乡村振兴的路径,首先在于结束传统农业,要“清空”农村,让传统农民、老化的农民离开土地。只有这样,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主体才能进入农业和农村,才能改造传统的“三农”。[全文]
-
“他们是农民,也是弱势群体,去罚人家也不太合适”
“我们执法对象大多是种植户、养殖户、农资小店,面对他们执法太容易引发社会冲突了。再说了,一个县也不大,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去罚人家太不合适了。我们一般不会频繁去检查,检查时遇到轻微的违法,也以劝说、教育为主,除非引发严重后果才会公事公办。”[全文]
-
谈“割青麦作饲料”,不要动不动就批农民没大局意识
有人批评农民短视,没有道德;有人怀疑这是俄乌冲突背景下西方大国的阴谋使然;甚至有人认为,“割青小麦作饲料”是一股歪风,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全文]
-
“人地钱”本身不是问题,要警惕以地为中心的乡村振兴
人、地、钱这三个因素,宽泛地讲都没问题,关键在于以哪为核心?当前乡村振兴设计体系中,几乎都是以地为中心,所有的政策都建立在土地之上,而且说白了就是宅基地。但宅基地能够产生的市场容量其实很小,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设计及其想象如果都建立这个脆弱的基础上,才是最大的问题。[全文]
-
中央为何强调县域经济,产业留得住吗?
今天,仅靠农业第一产业来提升农民收入已经非常难,即使很多地方和部门的同志非常努力,但效率也很低。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留在县域,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其意在于让生产者获得“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收益。[全文]
-
农民退出宅基地要比进城晚半拍,这半拍大概需要二三十年
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农民进城都不可能是稳定的,都仍然需要农村这个退路,因此,就会出现农民进城了,农民在农村宅基地却没有退出的现象。[全文]
-
今天的集体经济主要不是搞生产,而是学会吃租
今天中央提倡搞集体经济,很多人不知道集体经济是干什么的,我告诉大家今天的集体经济主要不是搞生产,而是学会吃租。农业社会吃的是地租、农业租,工业社会吃的是厂租,现在是生态社会,吃的是资源租、空间租,是铺租。[全文]
-
大片田地抛荒,中国粮食安全如何保证?
有人说,既然农民不种田,让资本来种不就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问题是把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寄托于资本,这方法可靠吗?也有观点认为小农生产是落后的,应该消灭。这种逻辑站在资本角度上,它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条件。[全文]
-
没粮荒,却有“粮慌”?别忽略我国的粮食出口量
某些自媒体的报道聚焦在世界多国宣布粮食禁止出口上,却忽略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两个本质现象。中国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依存度并不高。并且,在进口部分农产品的同时,中国还大量出口谷物粮食。这便是目前部分媒体报道中所经常忽略的事实。 [全文]
-
我从20年前就讲,最该立的法是“农民权益保护法”
村社是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的第一经济主体,今天中央提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质疑成“复旧”。其实无外乎生态资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态资源的定价主体。所以今天的乡村难道贫困吗?不,是你没把定价权给它。何为乡村社会的自主发展?当它可以自主对生态资源定价时。[全文]
-
农户养猪的合理性在哪?完全抛弃散养不可取
种养结合的生猪生产模式,既有助于农业去过密化,还能吸纳中农群体。一方面满足乡村猪肉市场需求,使农村作为猪肉市场稳定器的功能继续保持,避免出现社会性恐慌;另一方面有助于稳定基层秩序,中农群体通过养殖获得不低于打工的收入,成为乡村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助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全文]
-
盘活宅基地,要警惕资本的虎视眈眈
在地方政府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设计中,特别需要掌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警惕一些工商资本打着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幌子变相开发“小产权房”。[全文]
-
这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干部农民为何都没积极性?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其重点集中于程序性措施,也就是填写各类表格文件,容易流于形式。对于村干部而言,极其不愿意接手扶持资金,资金审计也严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群众层面讲,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与自身关系并不大,而且相比务工收入,分红所得可忽略不计。[全文]
-
政府高额补贴、从百度阿里挖人才,为什么这电商平台还是破产了?
原本设计的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电商体系也并未达到其初衷。高额补贴使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农药、化肥等工业品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挤垮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小商店,但是农民所期待的农产品上行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实质进展。[全文]
-
国家将动员1000万青年下乡?有人又带节奏
我并没有查到最近几年的暑期三下乡具体人次,但如果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831万人(这还没统计中专学生)这个基本盘出发的话,三年时间动员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参与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任务。[全文]
-
土地制度存在问题,但真的需要大修吗
农村宅基地不是因为属于建设用地就天然值钱。试图让农民变现宅基地以获得进城资金,或是在农村宅基地上进行商业开发,只在少数地区能够实现。对于那些远离城市、缺乏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一般的农村地区,不可能凭空产生出财富。[全文]
-
回乡记:我们村有wifi了
2018年,笔者所在的村庄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要建统一的自来水了。在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前,私人矛盾消解村庄公共性。少数一些人借私事对自来水问题提出反对意见,每次一开会便争执不休,集体决策无从谈起。[全文]
-
感谢农民
我们感谢农民,是因为农民开启了中国改革。1978年一个冬夜,小岗村18名农民搞起了“大包干”,开启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如今,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我们不能忘了改革是农民启动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全文]
-
国营农场是走回头路吗?我在东北蹲点半个月
黑龙江旱作区农场普遍每年都进行土地调整。如某个农场的户籍人口有1.5万人,总土地面积20万亩,人均土地14亩,有50%的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农民户均耕地100-150亩。一块地的面积一般都有500-600亩,农民之间的土地没有田埂,用田垄数量来确定每户的耕种面积。[全文]
-
套补贴、造政绩,他们是这样一步步将合作社空壳化的…
从最初单纯的互助经营想法到见证一个与初心渐行渐远的亮点工程崛起,阿勇百感交集:“合作社实际上都是国家拿钱贴出来的,但是这个钱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国家现在是把一部分人扶持起来了,大部分人都没有扶起来,在原地踏步,一部分人甚至还在倒退。”[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平均亩产1186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产量创新高
-
我国建立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
-
黑龙江五常市出现蝗灾?官方辟谣
-
农业农村部:欧美人不吃转基因是以讹传讹的谣言
-
委员建议允许城市退休人员返乡买地养老,湖北官方:法律不允许
-
中央财办等九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
五常受灾,对大家的饭碗有多大影响?
-
五常大米绝收?当地农户发声
-
“单季水稻第一县”五常遭洪水重创
-
辽宁调兵山市回应:采煤致5万亩耕地严重沉降,部分无法复垦
-
辽宁调兵山黑土地遭遇采煤沉降,耕地大面积荒废
-
我国科学家破解水稻生殖隔离之谜,杂交水稻或将增产15%以上
-
秋粮播种面积超13亿亩,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
广东电网回应“电杆建在农田里”:成立联合调查组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国家统计局:2023年夏粮产量稳中略减,实现丰收
-
中央财办、农办:推广“千万工程”不搞形象工程、强迫命令
-
“农管”强拆还打人?不让村民晒被子?农民日报:张冠李戴可以休矣
· “农管”来了? -
全国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约500亿斤,收购均价1.38元/斤
-
国家发改委:南方利空因素仍多,或导致猪价继续下滑
-
-
· 聚焦三农 ·
“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国有大面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广大的农民;同时,有大量的人口,有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因此,中国要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
“给群众吃个定心丸”,河南分类分级收购受损小麦
-
“水稻上山”引热议,官方回应
-
我国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发布
-
全国麦收进度已过九成,进入尾声
-
全国麦收进度过八成,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
8部门: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渔场水体1万立方米以上
-
进度条超80%!全国麦收面积达2.53亿亩
-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夏播面积超85%“以秋补夏”
-
耕地“进出平衡”背后:国家要产更多粮食,农民要利益最大化
-
政府“院内可以晒粮”!
-
河南气象提醒:未来两天将有较明显对流性天气,抓紧抢收抢晒
-
河南已收获小麦8141万亩,约占全省95.5%
-
河南已收获小麦7506.8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8%
-
河南已确定745个收储库点,挂牌敞开收购受损小麦
-
日收947万亩、总进度73%,河南已收获小麦6226万亩
-
农业农村部部长调研“烂场雨”灾情:采取超常举措抢收小麦
-
为方便服务三夏,河南一乡镇党委书记宣布近两周不再给村干部开会
-
河南省已收获小麦3721.8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3.7%
-
“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连续3天超1000万亩
-
烂场雨致麦收撞期,到河南收割机被安徽村民拦下就地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