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新冠疫情与百年未有大变局
新冠肺炎被看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格局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甚至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经此一疫,国际格局将发生什么变化?特别是在美国霸权衰落、中国崛起的关键历史时期,新冠肺炎会撼动二战以后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吗?
-
他这种情况拔管还活着,是万里挑一的奇迹
作为访问学者赴巴黎和伦敦深造,当时觉得特别惊奇:他们的急诊等待时间至少在6个小时以上,急诊科大夫一天就看10个病人。所以考虑到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医生数量还有欠缺,能够相对来说满足了这么大的医疗需求,还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
疫情高峰是短期压力,更难的是怎么解决阳后康养需求
把这条线理顺,一方面可以掌握并精准服务好老年人这一重点关注人群,同时后续无论治疗、救治都会更有序、更高效,也可解决医院的救治及康复压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新冠经验几乎为零”,农村疫情怎么样了?
刚开始的设备只有一个体温表、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我自己买了一台氧气机,黄石市卫健委给配了一台氧气机,一共有两台氧气机,其他就没有了。
-
大家心里的那股劲儿提起来了
疫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亲情、感情的重要性,对身边人的珍惜和情感表达将不仅仅限于春节这几天,想到了就马上去做。
-
过年,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
这一年,很多小家过得很难很难。好年景是一年,差年景也是一年,这就是生活,是生活就要继续过。好年景,乐事多,欢欢喜喜过大年;差年景,苦事多,但也要抖擞精神过大年。
-
春节人口流动大,如何追踪监测疫情?
眼下由于新冠防控措施放开,多数东部地区的流调中心已经解散,即使下决心重组,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常工作。中西部地区由于软硬件、财政、人员素质等因素,从2020年至今未能建立起合格的流调体系。
-
“我有信心像过去三年那样继续为患者服务”
我和我的同事从放开到现在几乎没有休息过,我自己也就是在感染之后症状最重的时侯在家休息了两天。我的症状主要是头晕和低烧,但是也不敢休息太长时间,因为我多休息一天,就意味着同事们需要多承担一份工作,在家休息也不踏实。
-
“污名化中国”这么好用,岸田当然不会错过
岸田政府借中国放宽人员出入境之机,出台限制中国人民入境日本的政策,既能向国内民众展现出其政府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表象,也为管控政策不利而可能导致感染人数进一步增加时提供说辞。
-
是什么让防疫政策的制定变得“很复杂”?
一些专家学者,一方面参与了医药公司有关药物的研发,一方面又协助政府制定政策、向公众解读疫情。这些公众人物在介入疫情时,都应先交代自己的利益关系,但现在都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这些有偏见的意见,自然也影响了公众舆论及公共政策的的制定。
-
我全程见证了中国抗疫,西方媒体不该肆意抹黑
政府正密切关注医疗资源的供应状况,特别是农村地区,为1月21日开始的春节长假做好准备。中国将抗原检测试剂日产量增加到1.1亿份,血氧仪日产量增加到25万部,并优先保供农村地区。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的单价低至3.5元。
-
Paxlovid免费发,日本新冠死亡人数仍翻了数倍?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季节性流感在日本大约每年会带走1万人的生命。这意味着2022年的新冠比流感狠了4倍——这还是在脆弱人群已经免费拿到Paxlovid的情况下。
-
中国人都应记得,这三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对于三年内刚刚发生过的一切,西方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篡改历史,国内的公知也积极配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成绩,再自信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
最吃劲的时候,以往推不动的分级诊疗这次行了吗?
我国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结束的太早,复兴的又太晚。在这个医疗资源弥足珍贵的季节,希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各个组成都能在考验中成长。
-
对比中西三年抗疫成绩单,新冠疫情是一面“照妖镜”
西方的抗疫政策令人寒心;过去三年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当笔者看到少数中国人认为中国应效仿西方抗疫政策,并因中国政府没如他们所愿而做出过激的抗议行为时,深感这是一场闹剧。他们支持的政策,实际上会杀死数百万自己的同胞。
-
当农村遭遇疫情“风暴”
对很多村民来说,他们不清楚病毒学知识,对新冠不了解,不知道‘放开’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感染以后还会再感染,不知道这波感染会给免疫力和抵抗力造成什么样的损害,以为自己的身体扛得住。
-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实事求是”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具有定力,避免反复横跳带来的干扰和无效,确保公共全局、长远的利益目标得以实现。但是,政策制定也要考虑到社会认知和行动的规律,这也是“求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及时作出响应和行动。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拜登签署法案,结束美国新冠疫情国家紧急状态
-
关于新冠,高福最新发声
(观察者网讯)“现在还应不应该担忧新冠?应该担忧到什么程度?”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全文]
-
每日核酸阳性4000人以上,专家:新冠没有消失,处于低水平流行
-
《柳叶刀》:新冠感染可提供10个月防重症自然免疫力
(观察者网 讯)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Lancet)2月16日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提供的自然[全文]
-
印度不再要求自中国出发旅客行前新冠检测
(观察者网讯)据印媒“今日印度”2月10日报道,随着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大幅下降,印卫生部宣布,2月13日起,印[全文]
-
北京:严禁超范围开展新冠病毒相关实验活动
-
印度仿制药卖断货?新冠患者等来的不是“药神”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提醒,国外仿制药很难从源头上确保品质,自行购买存在较大健康风险。且在没有合法资质手续的情况下,仿制药的进口和销售目前仍是违法的行为。[全文]
-
农村居民新冠病毒感染防治健康教育手册发布【科学防疫小贴士】(101)
-
中国感染人数如何影响欧洲?世卫表态
(观察者网 讯)“中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增加不会对欧洲疫情造成重大影响。”当地时间1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全文]
-
美传染病学权威机构发话!涉及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