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战必然导致人民币贬值?
贸易冲突对人民币汇率方向上的影响其实是高度不确定的,人民币是否升值过度也十分值得商榷。我们不能以个体投资者的心态来揣摩监管当局的立场,所以企业在做结售汇决策时需十分慎重。[全文]
-
美国人也许已嗅出了风险的味道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的爆发性增长往往发生在美国经济出大问题的前夜。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自己人肯定最清楚自己的情况。但至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估计经济学家们很难达成一致,但从资本流动数据看,似乎不少人已经嗅出了风险的味道。[全文]
-
人民币在酝酿新一波强势行情吗?
对于具有一定对外开放水平的大经济体而言,始终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冲击,而这些冲击基本都会对资本流动和市场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所以货币当局想将汇率维持在某一个近乎固定的水平是十分困难的。[全文]
-
汇股双杀?人民币下跌和股市没关系
笔者问了一圈,没有一个一线交易员看到了明显的央行入市干预的证据,所以人民币的调整可能主要就是一次市场情绪的调整,和央行的关系不大。当然,对于央行来说,出现这种调整肯定不算坏事,这种自发的双向波动也是其一直希望看到的。[全文]
-
企业和个人购汇很难?你可能被网络舆论误导了
一线从事结售汇业务的人,包括银行的总行交易员和分支行的客户经理,普遍感觉2017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购汇,基本回到了2015年8.11汇改之前的状态,只要能够提供真实的贸易单据等证明材料,购汇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全文]
-
央妈该不该出手?可要顶住舆论压力啊
如果说2017年通过打击贬值预期重新树立了市场对监管的敬畏,那么2018年则是令市场对人民币的定价规则建立信心的关键年份。在此过程中,监管当局可能要承受相当沉重的舆论压力,但一旦中长期基本稳定真的被公众相信,其长远好处值得付出暂时的代价。[全文]
-
美元暴跌是为了掩护美资撤退?
市场交易是个动态博弈过程,将汇率固定在某一个点位或者某一个较窄的区间,从而为资本流动创造条件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但难度很大。即使美国政府和华尔街有能力通过舆论造势和市场运作在一定时间内压低美元汇率,但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美元回流,反弹很快就会出现。[全文]
-
外汇市场可能更喜欢近视眼
2017年人民币的走势并非否定了趋势的存在,但却生动地提醒我们:趋势可遇不可求,长期趋势更是如此,所以除非你是职业赌徒,否则最好不要试图把握所谓的长期趋势的脉搏。[全文]
-
人民币升值,真会殃及中国出口?
由于近期国际市场美元跌跌不休,人民币对美元强势上涨,上周五已经升穿6.50,最高触及6.4580。虽然笔者在此前文章中多次谈到,人民币升贬值和中国的外贸规模的变化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最近还是有朋友担忧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会伤及中国贸易,其实这大可不必。[全文]
-
央行可能再一次被市场误会了
当市场情绪已经基本稳定的时候,逆周期因子的使命其实就基本完成了,这时令其暂时退出舞台是十分正常的选择,谈不上太多的政策暗示。这和8.11汇改之后的市场波动是一个道理。[全文]
-
狂飙不止的人民币究竟有多强?
我们的监管当局目前似乎也不是很在意美元究竟会如何,他们更在意的是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总体稳定。从2017年的结售汇市场看,结售汇从大规模逆差一步步走向基本均衡,说明国际收支安全的警报已经解除,这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波动自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全文]
-
央妈没动而美元先动,人民币能在6.60下方稳住吗?
9月以来,人民币基本横盘震荡,结售汇总体平衡,外汇储备下滑势头也已被扭转;各种宏观监测指标显示,目前不存在国际收支安全与交易遭受重大冲击的迹象。这次应该不是央妈出手,而是由于特朗普税改和美联储加息都未能有效提振美元指数,导致投资者对美元的疑虑。[全文]
-
11月结汇逆差激增,人民币要贬值了?
美国参众两院接连对特朗普税改投票,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靴子”也终于落地。10月份的银行结售汇还是28亿美元顺差,11月就变成了75亿美元的逆差。这一变动令不少人担心:人民币到了年底是不是有大幅走弱的风险?[全文]
-
要想稳赚不亏 中企怎能在外汇市场裸奔
中国企业在外汇市场是长期习惯于“裸奔”的,即主要依赖即期市场,对汇率风险敞口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国企表现尤为突出。但在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终于意识到继续靠裸奔混日子会越来越难,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套期保值,必须改革财务考核机制的时候了。[全文]
-
人民币会再次“主动”贬值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央行要为经济增长负责,货币政策要为GDP服务,成了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但请注意,“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币值稳定”是全世界中央银行家们的共识。至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那是在币值稳定的前提下才会考虑的问题,绝不可喧宾夺主。[全文]
-
人民币暴跌,与基本面没啥关系
9月11日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为快速的贬值,但其背后并非人民币贬值预期再次升温所致,而是机构投资者在揣摩监管当局市场调控意图后做出的操作策略调整所致。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这种短期投机也很难演变为人民币新一轮长期下跌。[全文]